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章 手机杂音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吃过中午饭,老爸继续去大棚里扯火葱,老妈则在堂屋里清理火葱。

    如今父母的年纪都比较大了,加上二老身体都不太好,没有精力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。

    在大棚里种火葱这种经济作物来卖,虽然过程比较繁琐,但不需要花费大力气,很适合老两口。

    大棚是前几年大哥出资建的,当时花了两万多块钱,占地约有六七分地,不大,但也够老两口忙活了。

    徐风扬在地坝边走动消食,一阵子后就去茅草房内地窖里搬红苕出来。

    地窖主要是用来囤放红苕的,还会放点土豆和南瓜之类的。

    还记得小时候,徐风扬放学回家就喜欢钻进地窖里啃生红苕吃。

    地窖不大,内部空间约有二十几立方米,像一个倒扣的碗,内壁是用坚硬条石堆砌而成。

    据徐风扬的爷爷所言,这个地窖可是有些年头了。

    现在爷爷和奶奶跟着大伯一家人住在远山镇里,因为腿脚不太好,所以平时很少回徐家村来。

    徐风扬是学理科的,根据内壁条石纹路大致能分析出这个地窖是怎么修的。

    地窖所处地势整体偏高,如此不易渗水,由上至下挖出来以后,再严丝合缝堆砌条石。

    条石有点类似赵州桥的桥拱构造,相互之间有很强的结构应力,承重能力和稳定性都很强。

    小时候徐风扬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,据爷爷所言,徐家祖上曾经阔过。

    据说徐家祖上是明朝末期某个大官,因看不惯朝廷腐败,辞官来到四川的大山里隐居。

    徐家老祖宗带着儿女在徐家村扎根,开枝散叶。

    徐家村不属于四川盆地中间的富饶平原地带,村里多山石,土地比较贫瘠,交通极为不便。

    按理来说这种地方是很不适合居住的。

    但是徐家老祖宗带着儿女们来此开垦荒山荒地,种水稻育小麦,养羊喂猪,很快就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乡绅。

    那时候光有钱有粮食可不能成为乡绅的。

    徐家人不仅勤于耕种,并且乐善好施,若是遇到灾年无粮食果腹的流民,会主动打开粮仓,让流民领取粮食救命,并且还会分一些土地,让他们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逐渐的,不少流民就在徐家村周围安家落户。

    徐家人不仅帮助流民开垦荒山,修建房屋,设立学堂,还会免费给他们提供春耕用的粮食种子。

    如此良性发展之下,很多流民感激徐家恩惠,拥戴徐家当家老者为贤德。

    后面徐家村的人越来越多,大多数徐家人就搬到远山镇居住,那里地势较平,更适合耕作。

    再后来历经张献忠进川和清军入川,在远山镇的徐家很快就没落了。

    至于没落的原因徐风扬的爷爷也说得不太清楚。

    有一种说法是徐家人虽然痛恨明朝腐败,但是又忠心于明朝,组织乡民和入川清军厮杀,最终幸存者百不足一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说法是张献忠进川后觊觎徐家人的财富,给徐家人安上明朝官府余孽的罪名,把远山镇上的徐家人给杀绝了。

    还好徐家村比较偏远,再加上山高林密,留守村里的人得以幸免于难。

    至于徐家没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,徐风扬也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反正这些说辞也只是村里老者口口相传而已,没有任何资料文献来佐证。

    爷爷说这口地窖就是镇里徐家人被屠杀以后修建的,距今已经有四百年历史了。

    当年老祖宗修这个地窖可不单纯只是储存粮食,主要是为了防山贼。

    因为地窖位置很隐蔽,地窖口上是一块很重的厚石板,外人是很难发现这个地窖的。

    依附徐家的人已经死绝了,幸存下来的徐家人没有能力组织人手和山贼斗争。

    再加上山贼抢粮不会顾及你的死活,粮仓里有多少粮食就抢多少粮食。

    若是一年的粮食收成全都放在明面粮仓里,被山贼洗劫一空,那全家人还活不活了。

    自从镇里徐家灭绝以后,徐家村留守的人活得也不滋润了,此后几百年都在温饱线上挣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